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人体内原子核(主要是氢核)在强静磁场环境下与外加射频磁场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的成像技术。以成像清晰、软组织分辨力强、成像信息量丰富等特点,MRI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今最先进的非损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
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信超导”)主要从事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超导磁体、永磁体和梯度线圈等。上交所审核网站显示,公司正在冲刺科创板IPO,9月18日披露了第二轮审核问询回复文件,不日或接受上交所上市委审议。
2024年,永磁产品原材料价格回落的情况下,健信超导该产品销售价格下调幅度小于单位成本降幅,虽然销量和收入较2023年减少,但是盈利能力得以提高。只是即便如此,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也仅提高到24.94%,落后同行业可比公司20个百分点。
除了盈利水平不及一众同行,健信超导研发费率也不到同行三分之一,其虽号称完成“国产化替代”,打破欧美日等地区外商垄断,但在上交所的追问下却暴露出与头部厂商存在显著技术代差。
展开剩余87%此外,在头部厂商市占率超八成,未来业务增长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健信超导计划募集5.35亿元资金扩产,新增超导磁体年产能1200台,加上公司目前产能预计将达到1500台/年,约为该产品现有产能的五倍!引发交易所对其产能消化问题的担忧。
撰稿/朱之焱
编辑/刘铭泉
业绩规模远超上市标准,为提升毛利率不惜牺牲业绩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健信超导录得营业收入3.59亿元、4.51亿元、4.25亿元、2.5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3085.23万元、4473.80万元、5026.76万元、3039.80万元。2023年业绩增速较高,2024年营收略降但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超导产品、永磁产品两大板块。报告期内,超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82亿元、2.63亿元、2.63亿元、1.7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2% 、62.26% 、65.58% 、73.17%(下图),逐年升高且已逾七成。另一业务,永磁产品的收入占比则从45.18%下滑到26.83%。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2024年,健信超导主营业务收入(4.01亿元)相较上年(4.22亿元)减少了2081.82万元,同比下滑4.93%。具体到各产品,零挥发超导销售收入下滑2772.76万元,无液氦超导销售收入增长2847.81万元,因而超导类产品总体收入与2023年基本持平,但是永磁类产品销售收入下降2116.21万元,直接影响了公司当年业绩。
健信超导在招股说明书中解释,2024年收入下滑,“一方面原因系永磁产品收入受磁钢原材料价格回落影响而下降,另一方面原因系超导产品收入增速受国内医疗采购市场整体承压及医疗设备更新政策落地节奏影响而放缓”。
2023和2024年,公司永磁产品销售价格分别为53.65万元/台、52.74万元/台,2024年同比下降1.7%;同期,该产品单位成本分别为42.47万元/台、39.74万元/台,2024年同比下降6.43%。
受销售价格降幅小于单位成本影响广州米牛,2024年永磁产品毛利率较前一年提高3.81个百分点至24.65%。
如果意图稳定永磁产品市场份额和业绩,在原材料价格回落致使单位成本下降6.43%的情况下,销售价格理应同步下降6%左右,但是健信超导仅将售价下调了1.7%。也就是说,在稳定收入和提高毛利率这两个选项中,健信超导选择了后者。
永磁产品盈利增厚意味着价格竞争力下降,部分客户转向其他供应商也就不足为奇。因此,2024年永磁产品销售收入下滑,表面看起来是受磁钢原材料价格回落影响,实际上是公司为了提升毛利率的主动选择。
健信超导为何宁愿冒着业绩下滑的后果也要提高毛利率呢?这可能与公司拟登陆科创板但盈利能力较低有关。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首先,以健信超导业绩水平,满足且大幅超出上市标准(上图),其次,科创板是“硬科技”企业聚集地,尤其是打破垄断、填补国产空白的优质科技型企业,即便是未盈利,科创板也是积极拥抱。这种“硬科技”企业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技术溢价高、利润空间厚。
反观健信超导,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9.56%、22.84%、24.94%和24.84%,不断优化后也未至25%,属于一般制造业水平。
由此来看,公司宁愿牺牲部分永磁产品销量和收入,也要拉升毛利率,也就很好理解了。
需要注意的是,健信超导客户集中度之高,远超同行。
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3.75%、76.68%、79.62%和 83.43%。同行业可比公司联影医疗、辰光医疗、奕瑞科技、康众医疗,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最低为10%,最高50%,平均值在25%-30%区间。
健信超导第一大客户富士胶片集团,报告期内收入占比就分别高达34.20%、44.20%、42.71%和 38.79%,已超过同行业可比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平均值。
据悉,全球主要MRI设备整机厂商中,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联影医疗占据了全球及中国MRI设备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采取自产超导磁体的供应模式。
审核问询文件显示,健信超导主要客户为不具有自产超导磁体能力的整机厂,目前已开拓的客户在MRI设备市场的全球、国内份额分别约4.8%,6.9%。但是,其供应产品占相关厂商全部磁体需求比例在50%-100%之间,这意味着,健信超导业务增量空间是较为有限的。
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全球MRI整机头部企业GE医疗(总部位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出现在健信超导前五大客户榜单中,排名第三,健信超导对其销售收入为3776.80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8.88%。2025上半年,双方交易额进一步上升,仅半年就已来到4077.21万元,超越去年总金额,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也上升至16.17%,成为健信超导第二大客户。
不过这份合作背后,其实另有“门道”。
2023 年 3 月20 日,GE医疗下属全资子公司通用电气(杭州)以4651.65万元增资入股健信超导,持股比例为3.10%,目前是健信超导的第九大股东。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审核问询回复中,针对GE医疗自产超导磁体,却依然向健信超导采购的原因,健信超导总结为四点原因(上图),不过,从“公司零挥发产品性价比突出,利于 GE 医疗参与消除溢价、向基层普及的市场竞争”“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向 GE医疗批量供应,对应MRI设备主要面向县域医疗市场”可以得知,GE医疗向健信超导大量采购的应该是价格较低的非高端产品。
资料显示,除健信超导外,GE医疗未向其他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采购。2023年入股后,GE医疗2024年向健信超导大量采购,且2025年进一步提高采购规模,这真的不是以投资入股换取产品销售的一揽子安排么?
十年前的“打破垄断”,报告期毛利率不足同行一半
号称打破欧美日本厂商长期以来垄断、推动MRI设备国产进口替代进程、解决了医用MRI超导磁体被国外巨头“卡脖子”的健信超导,在首轮问询中就遭遇上交所的反复质疑,被要求说明“打破垄断”“国产替代”“卡脖子”等披露信息是否严谨、准确。
在上交所的追问下,健信超导在最新一版招股书中补充披露道:“2015 年以来,在零挥发超导磁体特别是1.5T产品领域与联影医疗等同步打破了欧美、日本厂商长期以来的垄断……有力推动了MRI设备国产化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健信超导所谓的“打破垄断”“国产替代”,是发生在十年之前。
资料显示,2022年至2025年1-6月,同行业可比公司(联影医疗、辰光医疗、奕瑞科技、康众医疗)毛利率均值分别为46.27%、45.59%、45.17%、47.41%,健信超导的毛利率分别为19.56%、22.84%、24.94%、24.84%,仅为同行业均值水平的一半左右。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2023年辰光医疗34.99%的毛利率,是四家同行业可比公司最近几年的盈利最低点,仍高出健信超导10个百分点。
不过,健信超导似乎并未意识到危机潜藏,依然沉浸在此前完成1.5T产品技术突破、打破外商垄断、完成国产替代的余晖中。
一方面,在同行头部厂商大步向前、技术不断突破之际,健信超导却对研发投入较为吝啬。2022年至2025年1-6月,其研发费用分别为2033.18 万元、2441.93 万元、2764.54万元和1675.22万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5.66%、5.42%、6.50%和6.65%。2022-2024年,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14.44%、14.41%、18.36%。健信超导5%-7%的研发费用率与创业板多数拟上市公司的水平更为接近。
另一方面,营收增速下降之际,健信超导却计划大规模扩产。据披露,公司此次发行上市欲募集8.65亿元资金,其中拟将2.75亿元用于“年产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项目”,2.6亿元用于“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项目”。此番扩产将新增超导磁体年产能1200台,总产能预计将达到1500 台/年,约为现有产能的五倍。
在头部厂商市占率超八成,未来业务增长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健信超导如此大手笔扩产,自信心何来?
声明:
本文素材均来自公开资料,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广州米牛,更多IPO资讯请关注《华财研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于:江苏省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